<em id="zfpbv"><form id="zfpbv"></form></em>
    <track id="zfpbv"></track>
    <address id="zfpbv"><listing id="zfpbv"><mark id="zfpbv"></mark></listing></address>

        <pre id="zfpbv"></pre>
        浙江航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3675878787

        公司產品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安鎮洋角郎(中南高科?運河智谷產業園)5-1號樓
        手機:13675878787
        座機:0571-88746007
        E-mail:641720512@qq.com
        新聞詳情
        首頁 > 新聞動態 > 內容

        數字化制造技術發展歷程

        編輯:浙江航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時間:2022-06-09

        1. NC機床(數控機床)的出現

        195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首先實現了三坐標銑床的數控化,數控裝置采用真空管電路。1955年,第一次進行了數控機床的批量制造。當時主要是針對直升飛機的旋翼等自由曲面的加工。

        2. CAM處理系統APT(自動編程工具)出現

        195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伺服機構實驗室公布了APT(Automatically Programmed Tools)系統。其中的數控編程主要是發展自動編程技術。這種編程技術是由編程人員將加工部位和加工參數以一種限定格式的語言(自動編程語言)寫成所謂源程序,然后由專門的軟件轉換成數控程序。

        3. 加工中心的出現

        1958年美國K&T公司研制出帶ATC(自動刀具交換裝置)的加工中心。同年,美國UT公司首次把銑鉆等多種工序集中于一臺數控銑床中,通過自動換刀方式實現連續加工,成為世界上第一臺加工中心。

        4. 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出現

        1963年于美國出現了cad 的商品化的計算機繪圖設備,進行二維繪圖。70年代,發展出現了三維的 cad表現造型系統,中期出現了實體造型。

        5. FMS(柔性制造系統)系統的出現

        1967年,美國實現了多臺數控機床連接而成的可調加工系統,最初的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6. CAD/CAM(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的融合

        進入70年代,CAD、CAM開始走向共同發展的道路。由于CAD與CAM所采用的數據結構不同,在CAD/CAM技術發展初期,主要工作是開發數據接口,溝通CAD和CAM之間的信息流。不同的CAD、CAM系統都有自己的數據格式規定,都要開發相應的接口,不利于CAD/CAM系統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波音公司和GE公司于1980年制定了數據交換規范IGES(Initia Graphics Exchange Specifications),從而實現CAD/CAM的融合。

        7. 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的出現和應用

        80年代中期,出現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波音公司成功應用于飛機設計,制造,管理,將原需八年的定型生產縮短至三年。

        8. CAD/CAM軟件的空前繁榮

        80年代末期至今,CAD/CAM一體化三維軟件大量出現,如:CADAM,CATIA,UG,I-DEAS,Pro/E,ACIS,MASTERCAM等,并應用到機械、航空航天、汽車、造船等領域。

        微信截圖_20220609162855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em id="zfpbv"><form id="zfpbv"></form></em>
          <track id="zfpbv"></track>
          <address id="zfpbv"><listing id="zfpbv"><mark id="zfpbv"></mark></listing></address>

              <pre id="zfpbv"></pre>